徐薇蕙之衝突美感
文/林羽婕/台北當代藝術館副館長、策展人
徐薇蕙是好學不倦,科班加強型的新世代女藝術家,她受過的學院教育,先後包括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育系、美國莎凡納藝術設計學院繪畫研究所、以及美國克連布魯克藝術學院纖維藝術研究所,豐富而多樣的學院訓練,讓她不論在材料應用、形式開發,或觀念拓展上,都顯得底蘊充足而能靈活運用,身為新世代女藝術家,徐薇蕙充滿實驗性的藝術表現,勇於揭露自己內心的衝突與掙扎,在創作的同時與觀者分享了最私密的故事,這或許是她作品具有強烈魅力與感染力的地方;徐薇蕙應邀於國內外不同的展覽場合和空間展出,除了可以看出其作品造型風格上的一種輕盈性格,作品與空間環境乃至觀眾的對應關係上,也常能看到相當有機活潑的呈現。
徐薇蕙近幾年來的作品,依她自己的說法,大致可以分為三個系列,其一是以細胞組織為結構概念,而利用不同媒材及裝置手法,偏重於表現個人內在矛盾與焦慮情緒的「潛在因子」系列,此系列從二OO四年發展至今,形式自由而多樣,包括地面、牆面及懸吊式的空間裝置,展出場域從戶外的沙灘、水岸到室內的門窗、玄關等,乃至於正式的展場空間,搭配使用的材料也相當多元,先後使用過線性的繩索、日常消費的保力龍杯、化妝保養用的面膜及彈性布等,從中可以看出她對材料使用上頗富有一種實驗精神,但是始終希望把這些外物的演出鏈結到其自身內心和情感的一種說詞。「此系列作品主要是以細胞組織為結構,透過不同的媒材和裝置的型式,表現潛在的矛盾、焦慮的情緒,這個系列的作品是從過去二度空間的線條繪畫開始,延伸到我們生活的三度空間,與建築空間結合。」藝術家如是說。
以「陰性書寫」系列為名的第二個系列,約略與「潛在因子」同步發展,但是在創作理念上,似乎想同時觀照個人心念和社會文本,前者代表性作品如「慾」,後者例如玩具兵現成物改造而成的裝置作品「游擊女孩」,以及同樣是用面膜為材料,但是卻更具象化成女性衣物的「偽裝‧掩飾‧保護色」。在創作自述中提到「利用生活中的現成物件為媒材,透過轉換和象徵、隱喻的手法,探討女性外在、青春歲月等相關議題與共同經驗」,在此系列中,徐薇蕙希望從「女性」創作者身分和角度出發,去省思和檢視身為女人作為「美麗與困頓」的文化複合物及矛盾情結,進而探討在長久的社會制約底下,當代女性藝術家自我建構主體性存在的種種可能性。
第三個「遠離家園」系列,是她2006至2010留學異國期間所發展出來的系列創作,於此徐薇蕙自然地將其性別意識延伸到文化差異及身分認同的課題思維,並試圖將之轉化為個人身心體驗的情感投射,在創作材料上她刻意對比應用了溫質的文化圖騰和冷感的環境意象(如有著美麗的中國古典刺繡圖案,但卻被電線纏捲無法自由開張的畫箱;以中國旗袍布做出雕塑造型而漂浮在西方庭園水塘的弔詭裝置、孤獨夾存在西方原文精裝書堆中,彷彿被擺錯位置的中國線裝書等…)。有趣的是,這一系列看來多少與漂泊、孤獨、無根等概念有關的作品,到了2010的空間裝置「伸‧張」,似乎有意以一種自我提升和壯大的姿態做成結論。
除了複合式媒材、雕塑、室內與戶外裝置之外,她還利用攝影記錄下其行為表演,試圖將作品與當時的環境或個人情感做更多聯想,以其自己的說法是為了記錄下創作當下情境不同的片段和情緒,呈現一種「介於…之間」的擺盪,故此,在許多其參與的展覽中,徐薇蕙總會在裝置作品旁加放上錄像或攝影作品,以強調其作品的隱性說明或凸顯自我辯證的過程。
概觀徐薇蕙的創作,除了在不同作品系列的發展上有其個人的獨特語言風格外,在作品的展覽呈現上,也十分能針對不同的空間條件與展出特性,做出相互呼應的視覺效果與美感氛圍上的調整;許因如此,即使我們在不同的場合遇見她的同一件作品,也總能感受到一股新意,閱讀到這些作品在新的環境中所散發出來的新訊息,或所碰撞出的新內涵;徐薇蕙近幾年在國外展出機會雖然頗多,但本性謙虛害羞的她在國內曝光頻率才剛起步,此次榮獲2010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新人獎,堪稱實至名歸,相信這個獎項將有助於她得到更多人的認識與肯定。